中国科学家发现细胞命运密码与小分子解码技术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员领衔的研究团队经过5年攻关,揭示了化学方法制备干细胞的科学原理,开发了简单、高效制备干细胞的方法,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和优化制备途径提供了全新的科学视角和解决方案。裴端卿团队开发出一套化学小分子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方法,只需要给细胞用两种不同的“药水”依次“洗澡”,便“返老还童”到多能的状态。本研究使我国在化合物诱导多能干细胞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2018年4月6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干细胞权威杂志《细胞·干细胞》上。
探索庞大未知的“病毒圈”
脊椎动物RNA病毒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兼职教授张永振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宏转录组学技术建立了能筛查各类病毒的病原体筛查体系,利用这一国际顶尖水平“病毒探测器”,截至2017年底已发现了1600余种全新的病毒,包括新种、新属、新科,甚至新的病毒目,目也是当前病毒分类的最高单位,从而成为世界上发现全新病毒最多的研究团队。他们新发现的病毒极大填补了病毒学知识的空白,颠覆了现有的病毒分类规则体系,揭示了RNA病毒的遗传进化规律,由此重新定义了无脊椎动物RNA病毒圈,亦为揭示生命的起源进化提供了新的依据。
——中新网
新研究有望提供不“误伤”组织肺炎疗法
近日,中国和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合作发现,抑制一种参与免疫调节蛋白质的相关基因,可让小鼠免疫细胞更有效抵抗细菌性肺炎,并缓解对肺部组织造成的“误伤”。这项发现有望为感染耐药细菌的肺炎患者提供新疗法。
——新华网
新型脑成像技术给神经元贴上“条形码”
近日,美国冷泉港实验室(CSHL)和瑞士巴赛尔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称,他们开发出一种创新的脑成像技术,追踪了小鼠大脑外部皮层数百个神经元连接。新技术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成更详细的图片,比现有方法更快捷更有效,且成本直线下降,有利于未来认识神经发育障碍。
——《科技日报》
首张银河系中心年龄图问世
近日,据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全球科学新闻服务平台EurekAlert报道称,在英国利物浦举行的欧洲天文与空间科学周(EWASS)上,天文学家公布了银河系首张大规模年代图,显示银河系中心形成的复杂结构。研究人员表示,最新结果显示,银河系核心早在70亿年前就形成了,且之后并没有大量气体流入以形成新的恒星。
——新华网
俄研制用于北极航行的无人船
俄罗斯联邦核中心—全俄实验物理科学研究所4月5日表示,该中心正在研制用于北极地区航行的无人船。之前曾有报道说,俄罗斯将在2018年试航无人船,2021年将投入运营。
——新华网
巧妙“拨动”氢原子
烯丙醇合成绿色高效
只需巧妙“拨动”一个烯烃的氢原子,烯丙醇类化合物高效绿色合成难题迎刃而解。记者日前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叶萌春团队借助廉价金属镍和苯基硼酸共催化的烯基化反应,克服传统生产过程中反应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大、反应产物不可控等问题,首次实现烯丙醇高效、绿色合成重大突破。这一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成果也在最新一期《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
——《科技日报》
我国学者发现维生素B4
有望治疗遗传性血色病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王福俤教授、闵军霞教授研究团队发现,维生素B4能够有效缓解器官铁过载现象,有望成为治疗遗传性血色病、地中海贫血等铁过载疾病的新型药物成分。该研究日前发表于美国《细胞生理学期刊》。
——新华网
首枚会变色的“心脏芯片”问世
一枚一元硬币大小的“心脏芯片”,在注入药物后,发生颜色变化,可帮助研究者观察到心肌细胞的搏动状况,达到试药的效果。记者日前从东南大学获悉,该校赵远锦教授课题组研发出具有微生理可视化功能的“心脏芯片”,为世界首创性成果。该项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机器人学》。
——《科技日报》
张江产“中国心”在多家医院使用
国产心脏起搏器实现进口替代
近日,一台“心系列”双腔起搏器在上海胸科医院被用来治疗一名病窦综合征病人,整个植入手术仅耗时45分钟,患者第二天就可下床,第三天已出院回家。主刀医生对“心系列”起搏器非常满意。该院相关人士表示,起搏器国产化是临床多年的梦想,这款起搏器比进口同类产品价格低30%左右。“心系列”国产起搏器由位于张江的微创医疗旗下创领心律生产,产品严格遵循国际医疗器械质量体系(ISO13485)标准,质量和功能完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值得关注的是,价格比同规格进口品牌便宜20%-30%。
——《浦东时报》